出伏后最凶险的29天是否有道理该如何养生
原标题:出伏后,“最凶险的29天”是否有道理,该如何养生?出伏了!今年的“加长版”三伏天,终于在8月24日正式结束。 但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吗?不一定。 民间流传一种“最凶险的29天”的说法,就是指出伏后直至秋分的这29天(即今年的8月25日-9月22日),不容忽视。 出伏后,凉燥温燥都需重视在这段时间内,昼夜温差起伏大,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到10℃左右,可谓是“早上凉飕飕,中午热死牛”。 再加上夏末秋初之际,虽仍高温有雨,但已燥气渐升,人们常会猝不及防地经历忽冷忽热、忽风忽雨的强刺激,因而切不可掉以轻心。
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主任黄穗平表示,在这期间,年轻人因温燥或凉燥,患感冒几率增多;由于燥气伤肺,老年人原有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容易加重;小孩患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增多,除了流感增多,还容易出现手足口病、红眼病、登革热、乙脑等群体性传播的传染性疾病。 尤其是9月份开学后,家长们要多加留意。 无论男女老少,在出伏后的这29天里,都应注重养生。
如何区分温燥与凉燥?黄穗平表示,感受温燥之邪者刚开始就可见头痛身热、干咳无痰、咯痰多稀而黏、气逆而喘、咽喉干痛、鼻干唇燥、胸满胁痛、心烦口渴、舌质红、舌苔薄黄而干、舌边尖红等症,这些都是肺受温燥之邪、肺津受灼而出现的温燥感冒症状。 而空调的寒邪和初秋的燥邪组队出现,便容易形成凉燥之邪。
感受凉燥之邪者常出现发热轻恶寒较重、头痛无汗、鼻咽干燥、咳嗽痰少、唇燥不渴、皮肤干燥、舌质偏淡白、舌苔薄白少津等症,这些都是凉燥之邪侵袭而犯表伤肺的凉燥感冒症状。
这29天如何养生?■早睡早起,适当锻炼出伏之后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昼短夜长模式开启,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,接下来要进入早睡早起模式。 加强锻炼,增强抵抗力,如晨起跑步、打拳、做操、爬山等。 ■固护正气,远离病邪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
步入初秋,燥气渐升,平时可以适量多吃些滋阴润肺的膳食来固护正气,如银耳炖鹌鹑蛋、冰糖炖雪梨、黄豆猪脚汤等。
同时保证饮水,促进新陈代谢,少吃较燥的食物,如辛辣刺激食物、烧烤、油炸食品等。
有呼吸道旧疾的人出门可常戴口罩,有哮喘病史的人尽量不要与致敏因素接触。 食疗方——南沙参川贝猪肺汤黄穗平主任表示,按中医理论,猪肺味甘,性平微寒,具有止咳、补虚、补肺之功效,搭配润肺化痰止咳的南沙参和川贝,适合肺热燥咳、阴虚咳嗽者食用。 材料:南沙参15克,川贝5克,生姜3片,猪肺300克。
(2人份)做法:将猪肺洗净、切块;南沙参洗净;川贝打碎。
将全部用料放入砂锅内,加水适量,武火煮沸后,文火煲1小时,调味即可食用。
饮汤吃猪肺。 功效:养阴润肺止咳。 (羊城晚报记者林清清通讯员宋莉萍)(责编:萧潇、张鑫)。
(责任编辑:admi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