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正版免费资料大全2021 > 教育科研 > 课改前沿 > 正文内容

教研通讯周报 2011年10月总第275期 为什么“差生”比“好学生”

作者:教科处 来源:未知 更新日期:2011-12-19 浏览次数:

 

导语:

西安给差生戴绿领巾,无疑是对学生人格的羞辱。而在包头,让优秀生穿上红校服,其羞辱意味已然消散,树立榜样的意味凸显。但是,此中又别有意味。近日,“绿领巾”、“红校服”事件,引起我们对于差生的关注……

 

    很多老师一提到差生就皱眉头,在他们眼中,差生不但学习为班级“拉后腿”,而且纪律也不好,难以管教,实在是班级的包袱。其实,差生是相对的,也不是永远的。有谁不想学习好,又有谁不想出类拔萃?或许仅仅是一次或者几次的考试成绩不好,就被划入“差生”的 行列,实际上,这种观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应试教育实施多年的积弊造成的,对学生的评价片面单一,是一种严重错误的教育观。但是,很可惜,这种观点直到现在还很有市场,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泛滥的地区。这些所谓的“差生”,真的没有希望了吗?殊不知古今中外的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学校时都曾是“差生”!

  现实揭示,一般人眼中的"差生"和"普通人"也可以成才。例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卢瑟福,从小是放牛娃;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,曾因成绩差而没拿上中学毕业证;特别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,在日本既非教授,亦非硕士、博士,仅是日本一个中小企业的普通工程师,学术界对他一无所知。大科学家牛顿、爱迪生等从小愚笨,成绩较差。我国著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、苏步青等都曾是差生。

  非智力因素才是成才的关键。那些具有超常动力的学生更有可能成才,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:具有高远的志向、远大的目标、坚强的毅力、感恩的心。智商再高,如果意志品质不够好,也无法应对今后激烈的竞争。

   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,当接受完大学教育后,不管这些大学生是个什么状态,是准备好了还是没有准备好,学校就交出了考卷,把他们推进了社会,当这些大学生在社会经历五六年以后,不难发现一个问题,那就是以前所谓的“差生”如今当老板的不少,而以前的好学生现在却为生活而奔波。

  为什么学校的“差生”步入社会后反而比“好学生”更成功呢?

  其实分数并不是衡量人一生的标准,在学校里所谓的好学生,简单的说就是考试能考高分的学生,对于这些好学生来讲,他们喜欢平平淡淡,喜欢死记硬背,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分数,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同,但是当步入社会后,他们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,所以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就显而易见了。

  对于那些学校的“差生”来讲,他们虽然在学校里不能考高分,但是一般这些“差生”思维灵活,动手能力很强,当他们步入社会后,就能容易被社会所接纳,他们所拥有的那些能力,更有助于他们创业,成为企业的老板。

  在学校所谓的“差生”当步入社会后,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,而那些好学生就显得比较落后了,通过这个现象,不难发现一个问题,就是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是不够完善,如何让学生踏入社会的时候,成为真正的强者,这个还很欠缺。

  古今中外的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,在学校时都曾是人人皆知的“差生”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,教师常骂他对诗“一窍不通”;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,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,达尔文读中学时,因为成绩不良而被教师,家长视为“智力低下的人”,大诗人拜伦在读小学时,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:大发明家爱迪生更是被老师视为“笨蛋”……而恰恰就是这些老师眼中的“差生”,后来都成了杰出的人物,因此,教师千万不能随便给学生贴上“差生”的标签!

  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,人生不仅仅要看起点,更要看全过程,看最终结果。学生时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,并不表示这个人将来的生活就糟糕,人生不是短跑比赛,而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。朝着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,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是能够成功的。

  就在前几日,西安一所学校绿领巾事件余波尚未消散之际,内蒙古再爆红校服事件,用颜色对学生进行标识。从绿领巾到红校服,突显出我国教育的严重弊端,我们反对种族歧视,而现如今却在学生中推行差优之分,这仿佛是人格歧视,是对学生幼小心灵的打击,我们不能拿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,我们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,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给他们足够的鼓励,激发潜能才是我们现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。

  绿领巾、红校服错在哪里?

  第一,评价学生的标准错了。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,但是他们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,把考试分数作为区分学生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。戴绿领巾的是学习不好、不听话、调皮的孩子,而穿红校服的则是去年期末考试后,每个年级前五十名的学生。可见这些学校还在搞分数排名,而且把考试分数高的鉴定为“优秀生”,这样的评价标准难道不荒唐吗?

  第二,把孩子分成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做法错了。应该说,小学生还是一张白纸,相当于一块荒地,需要耕田、播种、施肥、治虫、除草等,才能变成良田,取得收成,怎么可以现在就给他们贴上不同的标签?即使是初中生,也不过是刚刚开始人生的道路,也不能断言谁好谁坏。因此,我们不能说孩子有好差之分,而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方法有好差之分,因此才有教育效果的区别。

  第三,用差别教育,甚至是歧视教育来“激励”学生也是错的。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,会伤害孩子的心灵,留下永远的阴影,造成他们人格的缺陷,甚至可能伤害孩子一生,不可能发挥激励作用。

  这些歪点子的发明者缺乏基本知识,不懂教育常识吗?可他们分明是学校和教师,这不能不让人吃惊。在一些地方和学校,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,没有教育孩子怎样做人,只是让孩子服从应试教育的需要,成为分数的奴隶,听话的工具,突显教育目的的功利化。

  包头24中的红校服还有一个细节:该校服是由包头一家房地产公司赞助的,校服背后还带有“XX房地产”的字样,让学生为房地产商做广告。难道连做广告都需要有“优秀生”的资格,难道学生的尊严就值一件校服钱?学校要把自己媚钱的恶习由优秀生传承下去吗?真是斯文扫地。

  或者,由教育部叫停一下绿领巾、红校服很简单,但是,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懂教育常识,倒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,倒是很需要开出药方的。

 

 

 

 

(责任编辑:admin)
【字体: